短尾的动物是什么?
首先,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尾都很短的,甚至就没有,比如昆虫、蜈蚣等节肢动物都没有尾巴(除了幼虫期) 只有脊椎动物才有真正的“尾”,所以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把目光投向脊椎动物。
那么,从脊椎动物进化史来看,最先出现的是鱼类,大部分鱼类是没有“尾”的,有些鱼(如鲱属)虽然长有尾部,但那个“尾”其实是由腹膜皱襞形成的,没有实质部的尾部肌肉,这一点与无脊椎动物很相似,所以这样的“尾”是不起作用的,只能起到一些感觉作用,比如保持身体平衡或者感知水中的电位变化等等。真正具有活动能力的“尾”出现在两栖类时期,当然,这种“尾”与哺乳类的“尾”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就不叙述了。
总之,从鱼类开始,由于骨骼肌的发达,身体运动的形式和机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适应环境的构造也相继出现了。 “尾”的出现应该也是顺应环境需要的结果。不过,也有部分鱼类是有“尾”的(有脊椎鱼纲),这个“尾”实际上由肠子退行形成的,这个“尾”很大,占据了肠道的位置,但是这一结构不能消化食物,所以这一“尾”实际上是没有功能的。
以上只是对尾出现的宏观叙述,再来看看具体的问题。
首先说说长尾: 长尾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长的尾,即无论何种原因,尾骨不消失,这样,动物就有一个长长的可以活动的尾部;另一种是延长了的尾,这是由于某些物种的尾骨缺失,但是又没有完全形成新的骨盆,这样,它们的“尾巴”实际上是延长的髋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爬行类及鸟类中。 在自然界,因为动物“尾”的大小一般是随着体型大小而变化的,上述情况实际是一种“放大”或“缩小”,因而其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现在来说说短尾: 其实这也是一种大小形态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大变小是通过基因进行的,而不是通过增大减小骨骼而实现的。这种通过基因改变而使动物同时拥有大中小三个尾形的情况在生物学上叫做“表型可塑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例如,哺乳类的胎生时期,由于子宫内空间非常有限,如果胎儿尾部突起过高,就会压迫其他部位而导致发育不良,从而影响将来的生育(因为很多器官要在胎儿出生后才能发育成熟),所以为了不影响今后出生后的身体状况,胎儿会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自行降低尾部的发育,使其维持在适当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小奶狗小奶猫的“尾”都比较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