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瘟呕吐拉血怎么治疗?
猫瘟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传染性消化道疾病,是由猫瘟病毒(FCV)引起的猫的一种急性发热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于猫类传染病中危害较大的烈性传染疾病之一。 临床上以高热、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症状;严重时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措施,主要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本病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发生于春末夏初,以幼龄猫多发,发病急骤,病程一般为3~7天。 一、流行病学: 本病多呈暴发性流行,常引起死亡,病死率达90%,偶有存活者但留有后遗症。 二、病因: 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猫瘟病毒(Panleukopenia virus, FCV)所致,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对高温敏感,在温度为56℃时,30分钟能被杀死,4℃时,病毒能繁殖,在-20℃以下或+150C以上时,病毒也能维持一定的时间。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身体分泌物和传播病源体污染的食物而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幼龄动物抗病能力较低,且极易感染该病,而成年动物虽可以感染该病毒,但不发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7天左右,长者可达14天以上。 临床表现可分为五型: 轻型:体温升高至39.5℃左右,精神不振,少食或不食,卧地不起,皮肤弹性降低,眼球突出,视物不清,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加,流涎,口腔黏膜表面覆有白色粘液状分泌物,呕吐较剧烈,初期呕吐胃内容物,后渐变为淡茶水样或酱油色液体。 重型:起病急剧,体温可达40℃~41℃,呕吐频繁,每次量少,吐后可稍进食,但摄入不多,仍显瘦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弹力减低,步伐虚浮,行进中易倒地,尿量减少,大便数日一行,粪便干燥。 恢复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体温逐渐下降,食欲逐渐增,经1周左右恢复,精神良好,行动自如,但体质虚弱,有待进一步调养。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特点、临床检验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做血清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等,可确诊。 六、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做好隔离措施,防止病源传播,是杜绝本病发生的关键。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 保持环境整洁,通风透气,增强营养,加强护理,补充大量体液;对症治疗,止呕止痛,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二)特异性防治: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可应用干扰素诱导剂,中和抗体以及免疫刺激剂等进行辅助治疗。 对发病较急、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的动物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以免贻误时机导致不良后果。